妈妈杂谈:“宝贝”被欺负了,我们咋办?
上周末带女儿去儿童乐园玩,女儿本来玩得好好的,来了个比她大的男孩,跑上去就把女儿推倒在地,我赶紧抱起摔倒的女儿,男孩的妈妈也上来批评了他的孩子,于是,我也没多说什么,带女儿到滑滑梯那儿玩,可过了一会儿,那小男孩又过去推我女儿,女儿哭着跑了过来,没有办法,我只好抱着她走了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况且之前男孩的妈妈已经教训了小男孩,我也就算了。
——林儿妈
我家豆豆虽说是个男孩,但比较腼腆,在外面玩儿总被其他孩子欺负,常常带出去的玩具都要不回来,开始他还哭,现在他也不哭了,谁欺负了他,他转身就跑开了。也许是我之前一直教他不要和别的小朋友打架的缘故,感觉他性格上有些“怯懦”了,现在豆豆的爸爸教豆豆要学会“反抗”,如果别人抢他的玩具,要抢回来,因为玩具是自己的,我觉得豆豆爸爸的这个教法或许也不错。
——豆豆妈
有次带我家妞妞去世博会,妞妞在一个触摸屏前玩,一个比她大的小女孩非要说这是她的,让我家妞妞让开,凶得不得了,我担心小女孩打我家妞妞,赶紧把妞妞拉走了,不过,我在拉走妞妞的同时,对妞妞说:“她没教养,不要跟她玩儿。”我想让妞妞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好的,哪些行为是好的。
——英子
我家小宝在外面玩滑滑梯,刚走到滑梯口,后面一小孩跑上来非要先滑,小宝不让,那小孩子就掐小宝的脸,我赶紧跑上前把她们拉开了,小宝脸上的皮都被掐破了,我很是心疼,非常严厉地教育了那个小孩子,让小孩子对我家小宝说“对不起”,当时小孩子的奶奶也在,我对她奶奶说,不能让孩子学会欺负人,她奶奶也说她,“打人不好的”。
——加加妈妈
我家伊伊在外面,只要有小朋友要她玩具,她从来都给,尽管她也很想玩,我每次看见就告诉我伊伊,如果自己想玩就跟小朋友说大家一起玩。我觉得现在孩子有个玩伴不容易,在不被欺负的前提下,学会谦让总是好的。——伊伊妈
有的时候,我看见我女儿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起了冲突,如果不是恶意的,我一般不干涉,但我平时会教她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,玩具可以给别人玩,但如果抢就不行。
——荇妈
带儿子出去,看到有“小霸王”,我就把儿子带走,避免和“小霸王”起冲突;同时我也告诉儿子,如果遇到别人欺负,就走开,欺负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,我们不和坏孩子玩。后来有一次,儿子在小区游乐园被一个孩子推倒在地,当我们双方的家长都赶紧上前的时候,我听见儿子说:“你欺负人,你是坏孩子,我不和你玩。”我很欣慰,儿子有了自我反抗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了。
——虾米妈
每次送我女儿去幼儿园或者学习班,我都告诉她如果有人总欺负你,你一定要告诉老师。
——霞妈
现在有些孩子很霸道,有些家长也不怎么讲道理,遇到这样的家庭总是有理说不清,所以,我准备带我儿子去学跆拳道防个身,不欺负人,也不让别人欺负他。
——罗成
听听幼儿园老师讲……
出场老师/上海普陀区乐宝堡幼儿园 林郁萍
幼儿园小班实录:
告状声接二连三:“老师,乐乐打我!”“老师,乐乐欺负我!”只见乐乐挥舞着小拳头,一脸的愤怒。老师及时制止、平息“事件”后,向“当事者们”了解情况。
可可说:“我在喝水,乐乐就来打我了。”“可可她插队!”乐乐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。
东东说:“我和萌萌在玩,乐乐就跑过来推我。”“东东坐到我们组来了,他不是我们苹果组的!”乐乐解释道。
* 分析:
乐乐属于“打抱不平”的孩子。他个子高、力气大,在家喜欢看奥特曼之类的动画片,最崇拜奥特曼战士,平时也把自己当成英雄。当他看见别人做“坏事”,他就爱“打抱不平”。
* 措施:
遇到这种情况,先了解事情的前因、对错,然后给小朋友们讲道理,让孩子互相道歉。比如先告诉可可,插队是不正确的;告诉东东只有自由活动的时候才能坐到别的小朋友的位子上;同时告诉乐乐,如果看见不好的事情,可以告诉老师或者跟小朋友好好说,打人是错误的,小朋友会受到伤害,老师会很生气;然后告诉所有孩子们:做错了事,要道歉,改正了,都是好孩子。
* 建议:
家长们尽量让孩子在家少看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,孩子年龄小,不辨是非好恶,特别是男孩,很容易模仿一些动作,带到班级中,引发“闯祸”苗子。
幼儿园中班实录:
苗苗跑来:“老师,不好啦!唯唯和高杰在洗手间打起来了。”立即冲向事发现场,只见唯唯和高杰扭打在一起,谁也不松手。老师大喝一声:“干嘛?!”两人才松开手,可依然叉着腰,气呼呼,像两只耸着翎毛的小公鸡。
经调查,是唯唯先打的高杰,为什么打呢?说是高杰踩疼了唯唯的脚,怎么踩到的呢?先是唯唯踩到了高杰的鞋子。待两个小家伙冷静下来后,我开始“盘问”。
“唯唯,你为什么踩高杰的鞋子?”
“我不小心的。”唯唯说。
“那么,高杰,你是故意去踩疼唯唯的脚的?”
“谁让他不道歉呢?我妈妈说,不道歉就不能原谅。”高杰理直气壮。
唯唯说:“我的脚被踩得好疼。”意思“脚疼”这就是打人的理由。
高杰又说:“我妈妈说别人打你,你就要还手。不然别人会老欺负你。”
* 分析:
这种情况的孩子,往往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,有的曾被别的小朋友“欺负”过,家长们害怕自己孩子“吃亏”,会教孩子用“还手”来保护自己。
* 措施:
遇到这样的情况,老师往往会把孩子带到人少的地方进行单独处理,让孩子分清不小心和故意行为的区别,并教导孩子,即使是不小心也要向对方道歉,另外也告诉孩子,如果对方没有道歉,可以告诉老师,不能“以牙还牙”。
* 建议:
家长从正面的角度去教育孩子,让孩子懂得宽容和包容,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。
看看儿童心理学专家的建议……
出场嘉宾/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 王莉佳
时常有家长问:“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?”“孩子总爱欺负人,惹是生非,怎么办?”一个是“小受气包”,一个是“小霸王”,两者的爸爸妈妈们都有许多烦恼。
是教育“受气包”强硬地反击,“他打你,你也打他”?还是秉承吃亏是福,“算了,我们不和他计较”?抑或是“惹不起躲得起”,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,免得受欺负?
对待“小霸王”,是惩罚教育,“你打别人,我就打你”?还是暗自得意,“欺负人总比被欺负好” ?抑或不让孩子出去玩,“少给我惹是生非”?
这些不同的选择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,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家长们该如何对待“小受气包”和“小霸王”?
* 先要学会分辨“正常冲突”和“欺负”
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,或者看到有人在抢孩子的玩具,头脑中会立即拉响警报“孩子被欺负了,那怎么行!”,然后赶紧冲出去保护孩子,找老师或者到对方家长那里“控诉”,替孩子“摆平”。其实,孩子间一时的推搡、争抢、打闹,是很正常的,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。如果家长时常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,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,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,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、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。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“受害者”的评价信息,强化了“受欺负”的感觉,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,“验证”父母的评价。
而欺负通常是带有恶意的、持续的、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。长期的欺负行为对于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双方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。对于受欺负者来说,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价值,在这个时候长期被人欺负,会使得他自我否定,对自信产生很大影响。而欺负者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却时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,会使孩子惯于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,攻击性增强,对孩子长远的发展十分不利。
* 该介入时再介入
如果在孩子的冲突中没有严重的安全危机,很多时候父母可以不介入,而在一旁观察,给孩子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,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协调能力也在慢慢孕育。如果父母充当“警察”,立即出面调停,虽然冲突解决了,却也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心理成长机会。
如果当父母发现孩子时常发生恶意的攻击行为时,就需要及时介入,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。
*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